袁仁国被逮捕 还记得他曾说“反腐败让茅台活得更好”吗?

浏览: 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3-03-28 分类:礼品回收
同一天,茅台集团召开党委会强调,坚决拥护贵州省委、省纪委省监委对袁仁国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分决定。

【侨报网综合讯】中国最高检23日宣布,以涉嫌受贿罪逮捕茅台原董事长袁仁国。

通报称,中国贵州茅台酒厂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中共党委原副书记、原董事长、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袁仁国涉嫌受贿一案,由贵州省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,移送检方审查起诉。经贵州省检察院指定管辖,由贵阳市检察院审查起诉。日前,贵阳市检察院依法以涉嫌受贿罪对袁仁国作出逮捕决定。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。

同一天,茅台集团召开党委会强调,坚决拥护贵州省委、省纪委省监委对袁仁国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分决定。

据茅台集团官网发布的消息,会议传达了省委、省纪委省监委关于袁仁国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处分决定。

会议指出,要在集团上下开展警示教育,以袁仁国、谭定华(编者注:系茅台原副总经理,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)等案例教育员工。要进一步深化运用营销体制改革成果,坚决防止靠山吃山、靠酒吃酒、利益输送,坚决杜绝权权交易、权钱交易、以酒谋私,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。

此前一天,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刚刚通报了袁仁国被“双开”的消息。通报措辞相当严厉,称袁仁国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当作个人和家族谋取私利的工具,性质十分恶劣,应予严肃处理。

通报称,袁仁国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,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、利益交换的工具,进行政治攀附,捞取政治资本;大搞权权、权钱交易,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便利,严重破坏茅台酒营销环境;大搞“家族式腐败”;转移赃款赃物,与他人串供,对抗组织审查。违反组织纪律,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。违反廉洁纪律,违规从事营利活动,非法获取巨额利益;大搞权色、钱色交易。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,利用职务上的便利,为他人谋取利益,非法收受他人财物,数额特别巨大,涉嫌受贿犯罪。

自去年5月,袁仁国不再担任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、董事长,其后,有关袁仁国被查的传言便不绝于耳。

北京新京报网23日刊发署名“西坡”的评论称:还记得那个说“反腐败让茅台活得更好”的袁仁国吗?

现在不妨回顾一些老新闻:《茅台董事长袁仁国:中央八项规定对企业是好事》(2014年3月25日);《袁仁国:反腐败让茅台活得更好》(2016年10月25日)……现在看来当然讽刺。在袁仁国的治下,茅台酒不仅跟腐败有了关系,成了腐败的工具,而且茅台酒帮助袁仁国完成的不仅有常规的权钱交易,还有“进行政治攀附,捞取政治资本”。

但这不是茅台酒与茅台公司的问题,而在于背后的人。

茅台作为一家国企,讲的是市场法则;茅台酒作为面向市场的商品,也不该成为政治攀附的工具。

但在袁仁国手里,茅台酒却成了他搞政治的砝码。在茅台酒复杂的光环效应下,袁仁国的私欲被激活并发酵,大行违法违纪之事,最终也促成了他的倒掉。

毋庸讳言,袁仁国一度是风云人物:从他2000年接过“茅台教父”季克良的衣钵上任后,茅台就开启了进击之路。当时茅台还不是白酒界的老大哥,2001年茅台营业收入只有五粮液的1/3,但他上位后,茅台现在已一跃成为“市值全球第一的酒企”。

在八项规定出来后,茅台曾有过“艰难的时刻”,但其最终顺利度过,令市场刮目相看,茅台股价屡创新高也是市场的认可。

当时袁仁国被视为大功臣,茅台转型的利器则是市场化。而现在看来,袁仁国搞的市场化只是表象,他可能只是把茅台的另一重用处隐匿起来,为己所用。

有人说,袁仁国“成于营销,乱于渠道”。但渠道之乱,或许指向了其营销徒有市场化之表,法与纪并未得到足够重视。

袁仁国的被查,说明了一个道理:在非法的“酒精政治”游戏里,贪腐者不管隐藏有多深,总有露头被打的那一天。(完)